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關於臺灣流浪動物的解決方案:為什麼農委會撲殺了這十幾年流浪動物都沒有變少?

我都知道政府十多年來的流浪動物政策就是捕捉撲殺,每年可以抓來殺掉將近十萬隻的動物。如果根據上一篇上上一篇文章(或pansci上的上一篇上上一篇)的說法,捕捉撲殺是一個有效的方法,但為什麼殺了這麼多年這麼多個體,卻不見流浪動物數量有下降的趨勢?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一直有人棄養。

某些獸醫師總是不斷強調,棄養個體不過只是流浪動物的一小部份,不會是很重大的族群個體補充來源。的確,在街頭的多數流浪動物都不太像是剛被棄養的個體,以此可以推測棄養個體補充的流浪動物數量並不會多。但是,根據上一篇文章(也是pansci上的這一篇)的研究分析,每年只要有族群總數10%左右的棄養個體出現,就會讓本來就很辛苦的捕捉移除(得要做到每年捕捉50%的個體)的效果變得無效。也就是說,本來捕捉移除要降低流浪動物數量就已經很拼了,一旦每年有個10%的個體數被棄養進來,這個本來可以靠著捕捉移除來降低流浪動物數量的效果就會不見。所以,即便棄養不是個很大的數目,也是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這個關鍵的,而且政府一直都不敢大力整頓的問題,讓捕捉移除根本無效。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捕捉移除的強度不夠。

我知道你會說「都已經每年抓了十萬隻動物了還叫做強度不夠!」,不過先不要急著指著我罵「不是自己的寵物就是死不完」,一樣我們看上一篇(或pansci的上一篇)文章。文章裡說到,每年得要做到50%的捕捉移除強度,才可以讓流浪動物數量下降。如果有棄養個體的話,得要做到75%才可以讓流浪動物數量下降。

看到兩隻流浪動物就要抓走一隻,或是每看到四隻就要抓走三隻,你覺得有可能嗎?

在小社區或小島上也許有機會,但是在台灣島這種尺度上,根本不可能。

對,根據我上兩篇文章,捕捉移除的確有用。但是要看到捕捉移除有用,必須要做到這個50%以上的捕捉強度。這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困難。

那,到底有什麼可行的辦法,能夠讓台灣的流浪動物數量下降,甚至做到消失呢?

下一篇文章告訴你。

關於臺灣流浪動物的解決方案:人類活動區域不該排除其他動物&動物有其生存權?

還是一樣要先說,我並不反對流浪動物TNR,但我覺得這只能是「過渡時期」的手段,而且是在「其他方法都沒辦法或很有困難」(例如盡可能的捕捉送養)的時候才要考慮,畢竟會叫做流浪動物就是表示他們本來應該就要有家!

而且我說的TNR一直都是完整配套的TNR,有提供遮風避雨場所、穩定食物來源、基本醫療和衛生照護的那種。那些期望TNR之後就讓流浪動物在街頭野外過活的,講好聽叫做「自由生活」,說穿了叫做「死活自理」。街頭生活是很殘酷的,你看看侯硐的貓過得怎麼樣,就知道不屬於自然環境野生動物的流浪貓狗過得有多辛苦(還自以為貓天堂咧),而且這還已經是在侯硐小鎮上,是可以有人照顧的了!覺得流浪動物在野外「自由生活」很輕鬆自在隨心所欲的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妄想,更是一點都不符合動物福利。你人類要自己抱持這樣的想法過活是你家的事,可是既然流浪動物的問題是人類造成的,我覺得就不應該採取這麼消極的做法。

回到主題,在諸多強力贊成流浪動物TNR的理由當中,有一個理由叫做「人類活動區域不應該排除其他動物」或是「動物有其生存權」。說法可能有各種變化,但大體不脫「他們就在那裡了,我們憑什麼把他們趕出去」的想法。

針對這個想法,我是這麼認為的:
我非常同意,人類活動區域不應該排除其他動物這件事。

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其他動物,感覺很好。城市裡有其他動物可以共存,城市也比較有生命力,或比較不冷硬。

我甚至可以說,動物出現有某種療癒效果,尤其是哺乳動物,讓城市裡的人覺得自己並不孤獨,是可以安然的跟其他動物共享這個世界的。

但重點在於,一個城市應該是要讓本來就存在的原生動物共存,而不是流浪動物。『原生的野生動物』才是你應該念茲在茲的,不應該被都市發展排除掉的類群。

但很不幸,東亞人口密集,城市規劃和發展又常常急就章或根本沒做,加上過度迷信水泥柏油人造建物鋪面和人定勝天,好像放著一塊野地一棵野樹一條野溪會死一樣,所以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就把原生動物排除出去或不小心吃光。於是城市裡就沒有動物了。

然後,也通常是因為我們的公德心很差,沒有動物福利跟飼主責任的概念,所以把貓狗亂丟亂放讓他們在外面亂生,於是跑出一堆流浪動物在城市裡亂走。

然後才來說『人類活動區域不該排除其他動物』,不覺得很詭異嗎?

好,今天我們就認了,我們的城市就只剩下流浪動物,沒有原生動物了。那就是應該把環境弄好,讓原生動物可以回來住下來,而不是就用流浪動物替代就算了。

你可以閉上眼睛想想,到底是哪一種城市比較好:是一個有環境可以讓原生動物生活,走路可能會遇到野兔、刺蝟、松鼠、水裡有龜鱉大小魚蝦、樹下有蜥蜴或蛇納涼、天上有很多飛鳥掠過,你跟野生動物會不期而遇但驚鴻一瞥的城市比較好呢?還是一個沒有原生動物,只有街角會出現流浪貓狗來跟你要食物的城市比較好?

我可以跟你打包票,一定是前者比較好。放眼望去,各大適宜人居的進步城市,尤其是歐洲城市,也絕對都是前者,或努力朝著前者邁進。

另外,流浪動物存在這件事情,並不是只有跟動物自己的存活有關。就像我前面文章說過的,你可以只關心這個,但從整個社會運作的角度就是不能只管這個。

流浪動物存在,就是至少牽涉到「環境衛生」「疾病防疫」「公共&交通安全」「野生動物保育」等等的重要面向,所以實在是不可能就讓他們「自然野化」。
從外來種防治的角度來看,流浪動物如貓狗當然都是外來種,對各地的原生物種都是重大的衝擊(尤其是貓)尤其在特有種豐富或生態系脆弱的地方如紐澳夏威夷等地,更是原生物種的要命威脅。這也是流浪動物不能放他們「自生自滅」的原因。

就算不說上面那些地方,放眼望去各個先進國家,沒有一個敢說「流浪動物就以大自然為家」或是「被人類豢養並不是流浪動物的唯一選擇」。
所以我要再次強調,我同意人類的生活環境排除太多動物,但是一個進步的城市要兼容其他生物的話,應該是兼容本來就存在的原生物種,例如歐洲的刺蝟野兔或美國的浣熊負鼠英國的狐狸或獾,而不是兼容本來不存在的流浪動物。

至於『動物有其生存權』這個理由,回答就更簡單了。

對,流浪動物有其生存權,但他們的生存權應該是在家裡過爽爽!!而不是他媽的讓在街頭野外挨餓受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