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01032013-01212013非洲烏干達之行:娛樂,蜉蝣,與人生的意義

2013年年初,我跟著近二十位UEF芬蘭學生和教授在烏干達待了將近二十天,做為非洲熱帶生態學這門課程的實習考察。由於大家都是窮學生,又是一門生態 學課程的考察行程,所以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營地紮營睡帳棚,省錢又符合課程本意更能體驗貼近大自然。行程當中的所有照片已經依照日期和地點放在我的FLICKR相簿上,不過除此之外,我還有一些綜合的心得和觀察想要分享,所以就搭配照片寫在這裡。

做為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這一篇的主題,是烏干達當地的娛樂,蜉蝣,以及人生意義的思索。

說真的,人類真的是一種閒不住的動物。明明可以整天躺著睡覺,卻偏偏要找一些事情來玩。在非洲也是一樣。

雖然當地物資缺乏,但小朋友(或家長)也會做玩具來玩。好比說這個滑板車,簡直是巧奪天工。
_MG_6641

 
不過,這當然是受到現代社會和西方文化影響底下出現的玩具和娛樂,真要說這種現代社會相關的娛樂,其實街上也是有一堆人在賣音樂或影片光碟。這滑板車之所以讓人驚喜,是當地人可以用完全不一樣的物資,憑著巧手生出一樣功能的東西。

但是讓我更有感觸的,其實是這個遊戲。名字叫什麼我忘了,但記得是『Trick』--騙術的意思。
_MG_8361

這是一個當地的傳統遊戲,因為我沒有玩過,所以也只是記得個大概。這個遊戲的大略玩法是這樣的:一開始兩邊各有16n(n可能為2,記不得了)的黑珠(一開始我想說該不會是羊大便吧),平均分配在自己這邊的所有格子裡。然後開始任選一格,把那格的珠子任選X顆平均分配到後面X格(所以一格多一顆)。分完以後,如果分到的最後一格對應的對手那邊那格也有珠珠,就可以把那格的珠珠『吃』過來自己這邊,然後也是繼續往下平均分配,直到對手對應的格子裡沒有東西為止。就這麼你來我往,直到某一邊的珠子通通被吃光就輸了。

_MG_8360  

雖然說不該對於當地有傳統遊戲這件事情感到意外,但是我還是很驚訝他們的傳統遊戲居然是這麼複雜的動腦對抗類型。在那當下,我真的深刻感覺到人類對於創造意義這件事情,有多麼的執著,而這個執著在遊戲上的體現,尤其是在這個生存可能都有點問題的非洲大陸上,還能夠以這樣複雜鬥智的遊戲來創造意義,更是深深震撼了我。 

當下的我,馬上想到這一篇『寫給一個問我人生意義的學生』。這一篇文章一直讓我心有戚戚,在我非常低落的時候幫助我理解人生並且深深打動了我。其中,文章裡以遊戲為例,直指人生的意義何來,更是讓我折服又慨嘆。

而我在非洲,看到這個遊戲和遊戲背後的飽滿與虛無,更是完全體會了文章所說的話語。

說真的,幾個格子、幾顆珠珠、該怎麼玩、怎麼樣分勝敗,完全就是人說了算,但是這個形式就這麼定了下來,一代又一代的成為迷因(Meme)流傳。跳脫出來,規則完全就是從無中生有,從沒有意義裡生出意義,而我們在其中依然樂此不疲,哪怕是身處掙扎過活的非洲也一樣。而這樣『無意義』的意義又感染了遠從芬蘭來的我們,然後傳遞到更遠更遠的地方。

再沒有比這個無意義的意義更沒有意義的了,也再沒有比這個無意義的意義更有意義的了。





最後一天的晚上,我們回到Entabbe,準備在午夜搭飛機回芬蘭。當天的晚餐在維多利亞湖畔的高級旅館沙灘上進行。夕陽西下,夜色昏沈,頭頂的亮白省電燈泡明晃晃的。四周一片歡樂嬉鬧聲。

然後,在湖面上的不知何處,蜉蝣(Mayfly)成群的羽化,準備在短短數小時的成蟲時光裡交配產卵繁衍後代,因為受到燈光的吸引,所以從湖面上通通飛了過來。

_MG_8776  

上萬隻的蜉蝣,突然就包圍了燈下的我們。數量之多,多到我可以聽到他們輕盈且不算快速的翅膀拍動的聲音,如潮水般陣陣而來。 
_MG_8778 _MG_8782  

在台灣,梅雨季節的時候也會有白蟻成群出動交配。但是那規模跟這蜉蝣比起來簡直天差地別。一來白蟻飛行笨拙,加上密度也沒這麼大,而且為了交配後尋找築巢點的方便,白蟻的翅膀容易脫落,拍起翅來也就沒那麼認真。更何況白蟻交配以後,雖然雄蟻就迅速死去,但雌蟻可是從此成為一巢之后,尊貴的繼續活個好幾年,燈下成群交配不過是養尊處優的下半輩子的開始而已。但是對短命的蜉蝣成體來說,這一場羽化後的燈下狂舞,簡直就是耗盡了性命在演出著。如果不在這時候找到機會交配,那麼明天的太陽升起之前,就只能帶著滿腹的哀嘆和精卵死去了。

_MG_8788 _MG_8790  

於是,只見他們瘋狂的衝著燈泡、松葉、餐桌、還有我們的晚餐。我們得要小心護著,用保鮮膜蓋著餐盤,以免他們就這麼衝進食物裡成了配菜,然後被我們吞下肚。這樣的陣勢絕對可以用不要命了來形容。而也的確,有好多好多的蜉蝣就這麼衝進蜘蛛網裡,或是衝進腳邊的縫隙然後被踩扁。即便沒有立即陣亡的,在緊接而來的二次羽化過程裡,也可能因為位置不佳、衝撞成傷或是姿勢不對而死了泰半
_MG_8785 _MG_8792

大約是一個多小時後,拍翅聲漸漸的沈寂。燈下滿地都是來不及躲過路人腳步來不及二次羽化或是來不及交配或是來不及飛回水邊產卵的蜉蝣,木麻黃葉上也都是蜉蝣的屍體。

不知道有多少蜉蝣真的可以二次羽化後交了配,回到水邊產卵,完成一生的使命?

但可以確定的,是有上萬隻的蜉蝣,就這麼一事無成的死去,在短短的成蟲生命裡精疲力竭,依然一無所有。在我們的眼中他們的死亡如此空虛,連一將功成萬骨哭的骨骸都稱不上。但這卻是這個天地運行的方式,無謂而來,無謂而去。

_MG_8793 _MG_8795 _MG_8808

人生沒有意義,所以人生就是不斷投入遊戲以創造意義的過程。但即使燃燒殆盡卻毫無星點火光,也可能是人生的一部份。

Enjoy it.


01032013-01212013非洲烏干達之行:Ssese Islands

2013年年初,我跟著近二十位UEF芬蘭學生和教授在烏干達待了將近二十天,做為非洲熱帶生態學這門課程的實習考察。由於大家都是窮學生,又是一門生態 學課程的考察行程,所以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營地紮營睡帳棚,省錢又符合課程本意更能體驗貼近大自然。行程當中的所有照片已經依照日期和地點放在我的FLICKR相簿上,不過除此之外,我還有一些綜合的心得和觀察想要分享,所以就搭配照片寫在這裡。

這一篇的主題,是Ssese Islands。


Ssese Islands是維多利亞湖上的一團群島,也是我們此行最後拜訪的一站。我們去那邊的目的之一,是參訪Bery神父(應該是)創立的Ssese Islands人道救援之家


那是一個很漂亮的湖岸,天氣很好,接待我們的少女們很開朗,一切看起來無憂於慮。

_MG_8577

直到我們知道在那裡的三四十位少女,都是在島上的性侵受害者。

一邊午餐,一邊聽著Bery神父說著他之所以創設這個收容之家的目的,美麗的風景與宜人的天氣下有著難以想像的事實。


_MG_8588

Ssese Islands島上的人幾乎都以捕魚為業。捕魚既然是一個需要相當勞力的工作,當然絕大多數的漁夫都是男性。維多利亞湖裡有很多魚,但是魚群並不傻傻的待在一個地方,而是在島嶼和島嶼之間成群游動尋找食物。於是,漁夫也是跟著魚群,在島和島之間巡迴著。

如果幸運捕到了魚,那麼在港口卸下魚貨賣了錢,除了放到口袋存起來之外,大概就是在落腳的島上花掉,買吃,買醉,或是買春。又因為漁民們總是居無定所四處捕魚,捕魚又是一個高度不確定收穫的生活形態,所以就算要有家庭,我覺得也很困難。

於是島上據說是沒有什麼家庭觀念的。男人(多半是漁夫)到了島上,賣了魚貨有了錢,找個女人一夜春宵,然後離開。而島上也因此有相當多的女人賣淫。但是,如果一個男人到了島上卻沒有魚貨賣錢,他可能就只能摸摸鼻子看同船的伙伴享受,或是,他可能選擇另一種方式來滿足自己。

他找個女性來強暴。

雖然說烏干達對於外國女性遊客來說還算是安全的地方,但是對於他們本國的女性卻不是。我曾經在森林小徑裡,聽一旁同車的烏干達博班女士說『前面那個女人怎麼一個人走在這裡?這樣很危險的,他會被強暴!』而這種情形在Ssese Island上更是糟糕。當男人有錢買春,他或許會付錢;但當他滿腔慾望需要發洩卻沒錢的時候,他可能就找個倒楣女性來強暴。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反正當地賣淫維生的女性很多,我也不過是沒付錢而已,就好像餐廳裡吃白食的顧客一樣。

另一個讓他們堂而皇之強暴女性的原因,是島上的警察很少。上百個島嶼的Ssese Islands只有四十個警察,茂密森林隱密湖灣加上島嶼之間交通又不方便,成了犯罪不怕被抓到的最好躲藏處。這件事情當然大家都知道,所以島上的漁民們有將近一半都是有前科的,或者是在烏干達的陸地上犯了罪於是潛逃到島上來躲藏。

_MG_8652 _MG_8651
我們搭船遊湖灣時遇到的當地漁夫。我其實很難把他們的樣子跟『他們可能會是性侵者』連起來

這幾個因素合在一起,造就了Ssese Islands的惡劣環境:捕魚為業的男性有相當比例是罪犯,女性則有相當比例賣淫。這種環境下大概也只能過一天算一天,所以沒有家庭觀念的男女露水姻緣一夜春宵當然不會想到未來於是也不太會避孕,於是小孩就像是性交易的副產品一樣被生下來,或隨便養大,或中途死去。

_MG_8573
在島上遇到的小朋友們。我很難想像,他們之中可能有只是一夜春宵的副產品

更糟糕的是,小孩在這樣的環境長大,獲得的身教言教想當然也很糟糕。於是,當一個小女孩從小看到自己的媽媽阿姨奶奶都是以取悅男性維生,耳濡目染之下小女孩當然也學會了『這樣做可以有好處』。於是小小年紀,他們也就學會了取悅男性來換得利益,或直接學會賣淫。

而就算,就算小女孩不想這麼做,認為自己有其他的可能或選擇(其實並沒有太多),他們也非常容易成為強暴的受害者,因為小女孩和少女相對於成年女性更容易下手、攻擊、或控制,他們幾乎沒有反擊能力,可以任人予取予求,即便最後要殺死也不太困難,反正誰知道他們是不是只是某次春風一度的副產品。

也因此,Bery創立了這個人道主義收容之家,專門救援無人聞問或是被性侵害的少女(兩者常常是同時發生)。他說,他就像是生物學家在採集標本一樣,在各個島上四處搜尋看起來不太對勁的小女生,然後試著把他們帶離糟糕的狀況,帶進中途之家。

_MG_8603

當然,他並不是沒有受過質疑。有些人懷疑他這樣四處『採集』小女生是不是有什麼圖謀。尤其是他收容的都是被性侵過的少女。但是他問心無愧,而且這根本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畢竟他單靠募款和志工幫助來經營這個中途之家,而現在少女的收容數量其實已經超過了收容量的上限。但是,當你看到或聽到被性侵少女的事情,或是他們直接跑來跟你求助的時候,你又怎麼可能把門關上拒絕呢?

在這個收容之家裡,少女們會有不受打擾的環境,他們吃的或許與島上其他地方相似,但是他們可以從收容之家裡的農地種植農作物,並且把農作物賣給收容之家賺到一點零用錢,同時也潛移默化的瞭解自己可能有別的出路或方法能夠謀生,而不一定需要像四周很多女性一樣賣身為業。他們可能在性侵裡受傷,但在這裡可以得到治療。他們不時會有像我們一樣來參訪的各國團體甚至來長時間幫忙的志工,於是他們有機會可以知道多一點點島外的生活甚至全世界,在這之前他們可能連烏干達陸地上的生活和大小新聞所知都有限,連離開島群的能力和可能都沒有。於是在這裡,他們真的可以對生活有多一點點的想像,對未來也有多一點點的可能,那怕只是一點點。

除了可能性與想像力之外,收容之家也教育他們關於性的知識,以便能夠在未來更加保護自己。畢竟,這些少女們以後是不是真能有機會離開島嶼,得到多一點的機會和可能仍在未定之天。他們也還是很有可能只能在島上生活。而在這樣的環境裡,你完全無法不面對『性』,和性可能帶來的傷害。更難以想像的是,因為他們曾經是性侵受害者,這樣的經驗常常就永遠的改變他們,讓他們在心態上成為永遠的受害者,於是在未來不幸的不斷又被性侵害。哪怕他們受了教育,在島上不賣淫而是選擇到富有人家幫傭,似乎那性侵害的經歷會成為一種揮之不去的氣氛,讓他們身邊有歹念的人蠢動,讓他們不斷的再次成為受害者。所以,藉由性教育和性知識,以及心態和態度的建立和強化,收容之家希望盡可能的打破這樣的不幸輪迴。

不過,收容之家也不是萬能的,單靠捐款和志工能做的還是很有限。例如收容的人數怎麼樣都只有二三十人,而且僅限於HIV陰性的女性。是的,島上的不安全性行為既然如此普遍,性病的傳染當然也毫無阻礙。在島上,愛滋病的盛行率恐怕接近四成,而帶原的漁民跑來跑去四處尋歡或強暴,當然也會傳染給受害的少女。Bery也很明白的說,他們真的只能收留HIV檢測陰性的少女,因為HIV陽性的女孩日後會有太多太多的病痛和症狀,所需的醫療資源不是他們負擔得起的。即使收容之家有跟其他的愛滋關懷團體合作,也會轉介陽性的少女到對應的組織以獲得必須的醫療協助。但是,對於HIV陽性的少女,他們只能希望這些女孩能夠盡快死去,以便在死去的過程中少一點痛苦。

而我在想,這樣糟糕至極的社會狀態,到底是怎麼生成的呢?Ssese Islands既然是個良好漁場,不可能千百年來沒有人居住。而既然有人居住又是個良好漁場,照理說勢必會出現穩定的部落,而一個穩定部落既然存在,則絕對會有穩定的家庭獲社群來互相支援幫助也重視生養後代,不可能是以這種『沒有家庭概念,小孩是副產品』的方式運作。畢竟人類的小孩難養得很,更何況是沒有現代醫療跟衛生觀念的遠古時代? 那麼,我們可以說是因為現代社會的文化入侵,所以原始部落的文化和社群結構崩解,於是變成這種『今朝有酒今朝醉』、只管當下沒有明天的生活方式嗎?

(關於這個思索,WIKI有提到一點點答案。原來,在過去歐洲人還未造訪的部落時代,島群有一半以上是神聖領域,所以沒有住人。

後來,我又從同行的芬蘭學生那邊聽到,其實這樣的生活方式也不會太長久。因為(BERY說?)島上每三四十年就會有一次的采采蠅大爆發,所以所有的人都會染上昏睡病漸漸的衰弱昏睡死去。也就是說,島上的人類族群每幾十年就會死光歸零,然後再慢慢移入重建,並且等待下一次滅群的采采蠅大爆發。

當下我真的覺得,人類在這裡真的跟動物沒有兩樣。一樣的生,一樣的掙扎過活,一樣的弱肉強食,一樣的無助病痛,一樣的莫名死去。

Bery's Place

 _MG_8604 stitch

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01032013-01212013非洲烏干達之行:Nkuruba Cultural Entertainment Club文化表演

2013年年初,我跟著近二十位UEF芬蘭學生和教授在烏干達待了將近二十天,做為非洲熱帶生態學這門課程的實習考察。由於大家都是窮學生,又是一門生態 學課程的考察行程,所以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營地紮營睡帳棚,省錢又符合課程本意更能體驗貼近大自然。行程當中的所有照片已經依照日期和地點放在我的FLICKR相簿上,不過除此之外,我還有一些綜合的心得和觀察想要分享,所以就搭配照片寫在這裡。

這一篇的主題,是烏干達的文化表演。 

在Lake Nkuruba湖畔的保護區,我們欣賞了當地團體Nkuruba cultural Entertainment club帶來的烏干達多個民族的傳統歌舞表演。

表演很精彩、很特別、很有趣,有些舞蹈很明顯的在模仿鴕鳥搖屁股,也有好些歌舞顯然有男女說媒的儀式功能(媒婆挖拉挖拉唱著這個女生的臉蛋和屁股有多好然後大家轉頭去看,這也太明顯了)。可以想像,這些音樂歌舞的背後應該都有社交或儀式意義,而不是只為了消耗體力或抒發自我而已。畢竟,即便是那些男生不斷踩踏雙腳,還在小腿上戴著成串果鈴,在男女不斷交換配對互相配合的過程中想必也起了『看我體力多好』『看我多健康可以跳這麼久動這麼快』的隱藏生物性的功能。或是女生跪坐在地上雙手合攏如游魚,像是在處理或分配食物一般,應該也有喻重要家務為舞蹈的意義在其中。如果以臺灣的民俗表演來說的話,就像是宋江陣其實有很強的操兵整裝抵禦外敵的隱藏功能一樣,只不過是包裹在看來無害的民俗表演裡而已。


_MG_6390
繞圈圈,大家都看得到這一批青年男女的模樣

_MG_6399
女生進場男生看

_MG_6404 _MG_6431 _MG_6433
配對跳舞

_MG_6416
看我的腳能夠動得多快,從果鈴的聲響也聽得出來!
 
_MG_6443
喻家務於舞蹈?

_MG_6446 _MG_6456 _MG_6464 _MG_6468
很明顯的在模仿鴕鳥搖屁股
 
_MG_6527
說媒舞:我超棒的喔,家裡有很多頭牛

_MG_6530
說媒舞:這個女孩的屁股多漂亮

_MG_6531 
說媒舞:我來看看這個女孩的臉蛋

_MG_6532 
說媒舞:我就說這個女孩的屁股漂亮

_MG_6538 
說媒舞:你自己說說你有多棒吧~

_MG_6540 
說媒舞:拜託,我有多好說出來嚇死你們啊

_MG_6547 
說媒舞:怎麼樣?我是不是超讚啊?


不過,看表演的時候其實也是有點感傷的。或許是我想太多,但是我總覺得,為什麼這種文化表演活動,常常都是社經地位比較低的階層或社會表演給社經地位高的看呢?這整個都還是一副一世紀前的殖民者觀看殖民地人民的表演的樣貌啊!看著台下的同行芬蘭學生各自不同的打扮和風格,對照台上每個人好像看來相似的模樣,我甚至想,對觀眾而言,這會不會是一種『去個人化』的表演,我們看了表演,但是卻對表演者的模樣毫無印象,只覺得他們都是同一個樣子,或甚至是對於表演者的處境和人生際遇毫無所感也毫無所悉,說不定事後講到這個表演也只會講整體的氣氛和自己的感受,而完全對表演者的生活、處境和樣貌一無所知?於是這樣的表演是展現了文化,人的模樣和氣息卻被抹去了。



_MG_6480  


但諷刺的是,團長在表演之後跟我們寒暄,他問『你們也有這樣的傳統文化歌舞吧?你們也會跳會唱嗎?』包括我在內,同行的芬蘭學生們當然都面面相覷,尷尬的說『我們有,但是我們都不會也沒有學過。』似乎對團長來說,這樣的傳統歌舞就是生活的一部份,所以很難想像為什麼我們有這樣的傳統歌舞,卻從來沒有接觸過。而我在想,是不是只有在比較沒有被現代文化和生活方式侵襲的社會,才能夠良好保存自己原有的文化活動?或者是,當社會不斷的發展之後,每一種技能就開始專業化,不再是人人都會接觸到的生活技能,甚至需要特殊的教學體系和媒介才能夠有機會學習。再加上如果傳統歌舞本身就有很強的儀式或社交功能,在這個不再執行多數傳統儀式或傳統社交方式的現代(西方)社會中,當然也就失去生存的依據了。於是,除非有人有心保存並且把這樣的文化活動繼續在生活裡實行(好比說臺灣的廟會),不然要看這樣的傳統歌舞,恐怕是只有在特殊時間、特殊場合、並且得要找到特定的保存團體才得見了。

(也許,這也是為什麼臺灣的常民文化表演會吸引不少外國人一樣,廟會、家將、陣頭等文化畢竟還是活生生的在街坊鄰里裡活生生的傳承著。) 

話說回來,表演者的年紀其實都很小,大概是國高中的年齡。他們加入這個表演團,當然也是希望可以藉此多一點收入,讓他們有 機會可以繼續唸書。除了看表演的費用,我真心的希望自己也可以幫上一點忙,所以我告訴團裡的人我會把他們的照片給他們並且任他們使用,也會在網路上幫他們 打一點廣告,希望這樣的小小宣傳他們可以得到更多注目和知名度。

他們是Nkuruba Cultural Entertainment Club,他們的所有照片在這裡。  

01032013-01212013非洲烏干達之行:人與動物

2013年年初,我跟著近二十位UEF芬蘭學生和教授在烏干達待了將近二十天,做為非洲熱帶生態學這門課程的實習考察。由於大家都是窮學生,又是一門生態 學課程的考察行程,所以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營地紮營睡帳棚,省錢又符合課程本意更能體驗貼近大自然。行程當中的所有照片已經依照日期和地點放在我的FLICKR相簿上,不過除此之外,我還有一些綜合的心得和觀察想要分享,所以就搭配照片寫在這裡。

這一篇的主題,是烏干達的人與動物。 

某個層面上來看,在烏干達的人與動物之間是很和諧的。就像是我在之前談河馬大象的文章裡說的,人和動物之間沒有高低之分,兩者在大地上各取所需、互相尊重、井水不犯河水。甚至有的時候,人還得要讓動物三分。

於是我們可以看見這樣的場景:在營地裡,晚上會有雄性年輕瞪羚成群來訪,為的是平坦沒有遮蔽容易發現捕食者。

_MG_8014

朝霞未升的清晨,還沒回到樹叢莽原的牠們。 _MG_8032c


或者是,湖邊營地裡就有疣豬常駐啃草,並且已經學會翻垃圾桶找吃的。如果你在帳棚裡放了沒有包好的食物,例如一根香蕉或是沒吃完的餅乾,那麼牠們就會窮盡一切可能去把這個食物弄出來吃掉,同時把你的帳棚搞爛。這些疣豬已經對人類習以為常,甚至賴在還有人的營地裡或營火旁,趕也趕不走。而牠們可是百分之百的野生動物。
_MG_7963
_MG_7968
因為在營地裡討生活所以要低姿態的跪著...為什麼跪著吃草,我也不知道。我猜是因為頭太重了,有時後跪著比較省力?

_MG_7962
近又不怕人,可以拍大頭照

_MG_8004
夕陽方落,彎月斜掛,湖邊靜靜吃草的疣豬,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悠然。

或是這種場景,小小孩就在龐大醜陋的禿鸛身旁。
_MG_7310

不過,這樣互不打擾的習慣也是因地而異。在烏干達,人類不太會去打獵、驅趕、或是殺害動物。但隔著大湖,西邊的剛果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剛果人據說打獵打得凶,對動物也毫不留情。所以在剛果,動物跟人的關係緊張,而且看到人就躲得遠遠的。

而當然,烏干達也不是沒有人獸衝突。森林象可能會衝進開墾地搗亂,讓居民頭痛不已。於是在研究站裡半夜若是聽到槍響,多半是四周的居民對空鳴槍想嚇走森林象。我們的旅途中也有看到被盜採象牙的森林象屍體

或是,在研究站的不遠處,一個在地保育團體也一直在教導住在森林裡的居民們如何辨別樹種,需要木材的時候只取引進的栽種樹種,盡量不要砍伐原生的森林樹種,還有多多瞭解動物,並且跟動物和平共處。這一切的一切,除了文化之外,更需要教育和觀念的宣導。而如果絲毫不顧及當地人的需求,也沒有成功的可能。

_MG_6955 _MG_6964

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01032013-01212013非洲烏干達之行:大象

2013年年初,我跟著近二十位UEF芬蘭學生和教授在烏干達待了將近二十天,做為非洲熱帶生態學這門課程的實習考察。由於大家都是窮學生,又是一門生態 學課程的考察行程,所以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營地紮營睡帳棚,省錢又符合課程本意更能體驗貼近大自然。行程當中的所有照片已經依照日期和地點放在我的FLICKR相簿上,不過除此之外,我還有一些綜合的心得和觀察想要分享,所以就搭配照片寫在這裡。


這一篇的主題,是烏干達的大象。 

大象是陸地上的王者,在非洲大家都要讓他三分,人類也不例外。

_MG_7469

在伊莉沙白女王國家公園裡,我們的小巴士司機曾經這麼說過:如果我們在路上看到大象,開心的停下來觀賞拍照的同時,也得要注意一下自己到底在象群的哪裡。尤其是看到小象的時候更是要留心,因為小象通常都是在象群的中央,由母象們保護著。因此,萬一看到小象的時候一時不察就這麼停了車,很可能就正好停在橫越馬路兩端的象群的中央,於是母象們就會視白目的巴士為敵人,狠狠的給予一頓教訓。

運氣好,趕快開走給象群追也就罷了;運氣不好,整台巴士被頂翻刺穿都有可能。

某個下午,我們在國家公園裡的馬路上慢速前進,正巧就看到這一群大象在過馬路。謹慎的巴士司機把車停在稍遠處, 而不是就大辣辣的貼近象群停著。因為象群中有稍小的個體,母象們的脾氣絕對不會太好。
 _MG_7860
的確,母象們盯著我們瞧,搧搧耳朵抬抬鼻子,一副頗有戒心樣。而正當某幾隻母象要跨過馬路的時候,一台魯莽的白色小轎車颼的一聲迅速穿過,視陸上王者大象為無物。

我們的司機從駕駛座旁的窗戶伸出手,對著經過的白色小轎車點了點,一副『你好膽啊你』的指責表情。很顯然的要過馬路的母象非常不高興,不斷地跺腳噴氣搧耳朵。

『這樣真的太魯莽了,他們應該要讓大象先走才對。』

『大象是絕對有能力把小車踢翻的。』



_MG_7864

只是,雖然貴為陸上的王者,人類對大象數十年來也造成了不小的衝擊。最明顯的就是,在烏干達的大象缺齒的比例越來越高,因為長有漂亮的成對象牙的個體,總是盜獵者覬覦的對象。經年累月下來,缺齒的個體反而比較能夠在槍口下存活,缺陷反而成了保命符,就這麼一代一代的遺傳了下來。 _MG_7870

衝擊更大的,還有非洲森林象的盜獵遺骸。在森林研究站附近,我們造訪了幾個月前的盜獵遺骸。遠遠的就可以聞到的一股腐臭腥味,在眼前化為強烈的衝擊。已經幾乎腐爛殆盡的森林象只剩下枯骨和足墊,四周彷彿爆炸一般蓋滿了黑色瀝青般的殘餘物,外加千萬隻的蒼蠅和蛆和蛹,撲天蓋地的佔滿樹枝樹葉樹幹和一切可以附著的物體。
_MG_6907 stitch _MG_6899 _MG_6901 _MG_6904 _MG_6915 stitch _MG_6922
我想起夜晚的森林中,我們的紅外線自動攝影機曾經拍下森林象緩慢的經過,以及看著攝影機『這是什麼鬼』的狐疑眼神。森林象就在研究站的四周,隨時以龐然大物披荊斬棘的聲響或偶爾的低鳴提醒我們保持畏懼與敬意。白天在林間小徑也常可以看到森林象的巨大腳印,甚至可以看著他們的足跡,推想曾經有隻大象在這裡滑倒,或許還嘟儂著忿忿不平。

我們想像著萬一與森林象不期而遇的興奮和驚恐,不知該不該祈求這樣的機運發生。但當我們面對大象的巨大骸骨時,說什麼卻都太過輕盈了。

_MG_6925